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。
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企業拚減碳,引爆綠色商機

發布日期111:2022-08-08

(經濟日報/2022年8月7日/陳仲瑜)

淨零碳排已成全球共識,各國紛紛擬出淨零碳排的時間表與碳中和機制,在蘋果及Google等大企業減碳政策的推波助瀾下,也牽動上下游供應鏈的營運方向。台灣是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,更應及早因應。觀察市場的供應鏈減碳趨勢可發現,許多大型企業透過「制定供應商減碳規則」要求供應商減碳,例如在供應商行為準則(Supplier Code of Conduct)、供應商評估工具(SAQ)等明確納入綠色規範,從碳盤點與揭露、提升能效與使用綠能到廢棄物減量與循環材料應用等面向,都可規範供應商的減碳行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國際間已啟動多個「供應鏈合作計畫」,像是Pepsi及Walmart使用Schneider平台,促成供應鏈業者共同參與再生能源購電計畫;另外,鼓勵供應商加入「產業聯盟綠色倡議」也蔚為風氣,像是責任商業聯盟(RBA)、汽車產業Drive Sustainability等組織紛紛興起。

加入國際組織也是必然態勢,其中最知名的要算是碳揭露計畫(CDP),透過該平台揭露碳排數據,以確保供應商在企業營運的永續行動及環保上公開透明,國際品牌亦可從公開平台收集訊息。未來企業想要打進國際企業的供應鏈並確保合作關係長遠,勢必要做到從原料到製程謹守低碳排的原則。建議企業可從六面向著手:

一、充分掌握國際減碳資訊與規範、培育碳管理人才,並導入減碳機制,除採用綠電減碳外,亦可透過減量抵換機制或自然碳匯等方式,以碳權抵銷無法減去的碳排放。
二、熟悉如何盤點與管理碳排放,企業需明確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狀況,發掘減量空間與機會,才能有效管理,並向品牌買主呈報碳排資訊。
三、取得碳排放查驗證與綠色標籤,由公正第三方查驗企業的碳足跡,協助取得相關碳標籤(Carbon Labeling),向消費者及買主傳達產品碳足跡訊息,以提升公司綠色形象。
四、增加再生能源用電占比,企業可自建或購買綠電,用電需求大的企業,可透過發電業者購買整體案場綠電,或透過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(T-REC)平台媒合與競標。
五、熟知國內外碳權與減碳抵換規則,台灣現行溫管法中設有「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抵換專案」,企業可執行減量措施申請碳權,但未來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通過後將對台灣減碳措施、碳權交易規則等有所變更,企業也應提早了解內容。
六、未來企業需導入碳風險評估,了解各項碳定價政策對企業本身的成本衝擊,導入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與ESG制度,對氣候相關財務揭露等管理模式也需了解。


全文請詳見報導來源: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41/6517973

回頁首